1200x628_20220209143427.jpg

 

這週末我看了本書,

覺得收穫蠻多而想分享給大家~

 


 

°(╭╮)°~°(╭╮)°~目錄~°(╭╮)°~°(╭╮)°~

★ 前言

★ 為什麼要心理諮商?

★ 自我狀態的構成

★ 改變從察覺並理解到自己的情緒開始

★ 探討憤怒的部分

★ 該如何改變與調整

★ 總結

°(╭╮)° ~°(╭╮)°~°(╭╮)°~°(╭╮)°~°(╭╮)°~

 


 

 

 

★ 前言

 

自小以來,我在親朋好友印象中

就是好好小姐辣種沒啥脾氣不會發火的人。

 

連老爸都說我從小到大都很乖,

除了小二賴床不上課讓他氣到拿皮帶打我外,

幾乎都是安安靜靜做好自己的本分,

也不曾讓他看過生氣的那一面。

 

大家都說婚姻是很好的修煉場,

這點確實沒錯,

像童話故事般

公主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那樣的狀況絕對~不會發生,

所有的問題都會像鏡子般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只能不斷的溝通並調整,

才能找出適合彼此相處的方式。

 

跟我家夫君自交往到現在(尤其是結婚後),

有個問題一直很困擾著我:

每當有衝突事件發生時,

我會下意識說不出話,

除非要等到憤怒消化完後(通常是隔天),

方能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但!很注重溝通的夫君

卻認為發生衝突的當下,

哪怕是說出

「讓我想想」、「請給我時間思考」都好,

 

不說話』,完全是他的大忌,

認為就是拒絕溝通

而讓他越發惱怒越發失望...

 

但實際上,

我並不是不想說,

而是說不出來,

硬逼自己說話卻只是氣頭上無意義的為反駁而反駁。

 

會找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

也是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看到大家推薦的。

 

想知道導致自己這個行為的源頭,

先理解,再嘗試做出改變,

要不然硬逼自己說話只能治標不治本,

頂嘴對溝通亦沒啥幫助。

 


 

ad8215046c8c42279998961dc523cfc2.png

 

(圖片來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

 

★ 為什麼要心理諮商?

 

故事圍繞在蛤蟆先生身上,

他的憂鬱讓身邊的好友(河鼠、鼴鼠、老獾)擔心

進而想幫助他,

甚至找到心理諮商師蒼鷺,

希望能透過他協助讓蛤蟆先生找回自己。

 

一開始,

是好友們想找諮商師蒼鷺幫助蛤蟆先生,

而非蛤蟆先生本身自己想要,

甚至只是為了討好朋友

而被動地要蒼鷺直接跟他說該怎麼做就好,

所以蒼鷺問了蛤蟆先生:

『那麽到底誰是我的當事人?是你還是他們呢?』

 

靈性學習中,

生命最重要的課題為『了解自己』,

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

像是病人需要有病識感,

接受治療才會有用。

 

而心理諮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

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自於自願,

才能真正合作(積極參與)。

 

雙方達成共識後,

諮商師會傾聽且不斷提出問題等刺激的方式,

讓當事人學會探索及檢視自己。(學習模式)

 


 

 

p3.jpg

(圖片來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

 

★ 自我狀態的構成

 

這裡先說明貫穿全書的概念,

人格的自我狀態

(1) 父母自我狀態

(2) 成人自我狀態

(3) 兒童自我狀態

 

▶ (1)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行為像父母,

出生以來自父母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

包含人生的評判標準、

好與壞、對與錯。

 

其中『挑惕型父母自我狀態』,

像是書中的老獾一般,

總是批評、憤怒及嚴厲。

 

▶ (2)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非父母自我狀態,亦非兒童自我狀態。

 

以理性、不情緒話的方式,

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在這個狀態下,

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

能夠表現理性及合理的行為。

 

處於這個狀態時,

我們所有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

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

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掩沒。

 

▶ (3)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並非代表幼稚與任性,

而是行爲像小孩一樣。

 

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

包含小時候所經驗的所有情感,

也就是事件發生當下,

容易回到小時候的基本情緒,

如,快樂、熱情、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這些情緒的混合即為『自然型兒童』。

 

而成長過程中,

父母怎麼應對各情緒,

將會影響小孩的一輩子。

也就是,

嬰兒期開始因應生活環境時,

就必須對自己天生的行為做調整,

因為無法逃避,

只能忍受並學習因應。

 

〖思考〗

想像若是被比自己強大許多的人欺負和傷害,

又無法脫離,可能會怎麼做?

如真的沒有力量,

即必須學習順從壓迫者,

否則無法生存。

甚至不與對方爭辯,

順著對方的意思,

同意他的們想法(附和)

 

像是書中的蛤蟆先生,

他的父親總是苛求自己,

覺得自己總達不到父親的高標準;

母親對先生唯命是從察言觀色,

甚至配合他的嚴格育兒觀,

收回對蛤蟆先生的關愛,

 

所以蛤蟆先生的童年主要是悲傷和沮喪,

孤單且感受不到太多的愛及快樂。

 

IMG_0350.jpg

 


 

p1.jpg
 

(圖片來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

 

★ 改變從察覺並理解到自己的情緒開始

 

如果沒有用心思考,

看待自己的情緒,

就很難用言語形容自己的感受。

(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

 

 

『你感覺如何?』

 

『發生事情當下,

你是處於哪個狀態?』

(感覺與反應)

 

察覺情緒由這些問題開始。

 

 

每當蛤蟆先生與人發生衝突時,

彷彿如同小時候被父親嚴厲訓斥的時候那般,

即使不開心也不會表達,

甚至還想試著安撫對方,

希望對方息怒。

→ 這是回到適應型的【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

需要跟自我的情緒們做連結且理解。

如果否認它們,無視或壓抑,

某種程度就是停留在這個階段。

(書中說是「某種程度變成殘缺的人」我覺得有點嚴重)

 

〖思考〗

為何不曾生氣?

其實來自於小時候被父母懲罰,

同時又照顧你的矛盾。

 

所以,了解童年是真的很重要。

 


 

p2.jpg

 

(圖片來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

 

★ 探討憤怒的部分

 

小孩如何釋放憤怒呢?

 

強烈至微弱分別為:

叛逆、彆扭、嘔氣、任性、沮喪、拖延、厭煩、退縮。

所有的這些行為策略都是童年發展出來的『防禦機制』。

 

〖補充〗

彆扭

以幼稚的方式表達憤怒(較短時間)。

嘔氣

長時間釋放憤怒,

為孩子面對權威而無法為所欲為的反應。

 

衍伸出『可憐的我』(Poor Little Old Me)的心態,

也就是偷偷地無意識地配合對方,

造成自己不快樂。


 

反向探討,

『你有父母自我狀態嗎?』

 

〖思考〗

父母自我狀態不明顯的人,

會是怎麼運作的呢?

對象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

各種自我批評,折磨自己。

 

而時常憤怒的人,

很清楚知道怎麼發怒,

且會常常遇到事件生氣。

 

〖議題〗

感覺是自我選擇的?

(誰能進入你的大腦,

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

制約反射(Conditional reflex)

針對特定刺激物做出自然反應。

 

諮商會威脅當事人的心理平衡,

雖然過程是痛苦的,

但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

 

諮商的目的:讓當事人自己發現該怎麼做。

 

『每件事件中,學到了什麼?』

 

活得真實,

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

打破童年延續的因果,

讓真實的我擺脫過去的束縛,

真正地成為自己。

 


 

w580.jpeg

 

(圖片來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

 

★ 該如何改變與調整(心理地位)

 

『我認為自己怎麼樣?

我是好的嗎?』

 

『我認為別人怎麼樣?

別人是好的嗎?』

 

#心裡地位#

心理地位是形成腳本的基礎。

截圖 2022-11-14 下午3.39.46.png

 

▶ (1) 我好,你不好。

會常常發怒,批評或評判他人。

通常會以一種防禦和爭強的姿態活出的腳本,

周圍人覺得其冷漠、攻擊性強。

結局是往往對他人造成傷害。

 

時常演繹的腳本:

A. 「NIGYYSOB」

(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

B. 「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

(道德優越感)

C. 「你怎麼敢?」

(總是需要攻擊及譴責他人,

以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他人身上。)

 

▶ (2) 我好,你也好。

非常接近人道主義(Humanist)。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這是健康的心理地位,

可以幫生活、解決問題、活成贏家的腳本。

 

▶ (3) 我不好,你好。

對自己評價低,認為別人比自己好。

易有受害者心態。

會以低人一等的狀態活出的腳本。

可能會有精神方面的困擾,

如果腳本破壞性強,

可能最終走向自我毀滅。
 

時常演繹的腳本:

A. 「PLOM 可憐的我」(自憐)

B. 「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

(有意無意惹上麻煩,

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

什麼時候會排斥,

以證明自己的差勁愚蠢。)

 

▶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活在這樣一個徒勞的腳本中,

認為本身和世界都不好,

做的事情通常都沒有結果,

自己會平庸,

如果有破壞性腳本最終會發瘋。
 

補充參考:

https://kknews.cc/zh-tw/baby/zpl3bxg.html

 

諮商目的:

心理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

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覺察練習改變的,

引導進入成人自我狀態,

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

 


 

★ 總結

 

如同書中的蛤蟆先生般,

老獾的嚴厲與訓斥,

對他來說就像是父親對他般的『移情』作用,

而我也是出生在『規矩』很多的家庭,

我很可以同理蛤蟆先生的心情。

 

從一開始的憤怒,

到後來順從、附和、取悅、道歉,

只想著讓長輩們不要生氣就好,

忍一下(壓抑)過就好了,

這樣大家都開心了~

 

我並不是如同老爸說的一般,

總是乖乖,都不會生氣,

而是每次遇到都選擇逃避,

不正視憤怒本身。

 

所以,

相似的情況才會不斷重演,

不調整只會繼續停留在兒童自我狀態一樣,

對自我來說不是件好事。

 


 

諮商不只會用到頭腦思考,

也須用情感去體會,

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

但要充分理解自我,

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當對情緒的感受越發清晰時,

就能明白,

它們不是可有可無或可隨意忽略的,

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你也跟我一樣是同樣是『我不好,你好。』的類型嗎?

 

逃避 → 察覺憤怒 → 排斥 → 反抗(頂嘴) → 試著表達

→ 直到能自信主張自己的權利,自然能獨立行事。

 

目前好像可以到達排斥至試著反抗的階段,

期許自己能愈來愈成長,

相信每一次真正面對自己的情緒,

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透過經驗學習)

 

但願早日能夠成為高EQ的人。

 

高EQ也就是

能夠了解內在情緒世界,

管理自己的情感,

能從悲傷與逆境中站起來,

且能控制衝動、延緩滿足,

從而避免倉促、

考慮不周的決定與行動。

 

努力一起成為高EQ且成人自我狀態居多的成熟大人吧~

甘巴茶!!!

 

(鞠躬)

 

 

arrow
arrow

    I'm 小傑(小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